本文转自【人民网-观点频道】;
春华秋实,不负耕耘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.2亿斤,比上年增加177.6亿斤,增长1.3%,连续9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。
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。今年,我国粮食生产先后遭遇黄淮罕见“烂场雨”、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、西北局部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,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,产量再创历史新高,增加了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。
面积是产量的基础,稳面积才能稳产量。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。今年,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.85亿亩,比上年增加954.6万亩,增长0.5%。一方面,各地区积极推进间套复种、整改复耕,加强撂荒地治理,加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,挖掘面积潜力;另一方面,通过调整结构,增加了1800多万亩玉米、小麦等高产作物面积,相应减少了杂粮杂豆等低产作物的面积。同时,今年以来,各地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,聚焦新建4500万亩、改造提升3500万亩的年度任务,夯实粮食高产稳产根基。事实证明,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必须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,一寸都不能浪费。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,方能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。
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,让种粮农民有钱赚。2023年,中央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,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;提高小麦、稻谷最低收购价,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;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,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;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100亿元;粮食收购环节,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,避免“谷贱伤农”……让农民种粮不吃亏、有钱挣、多得利,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,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,为端牢“中国饭碗”打下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