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月稻陌拾秋,腊月丛中吻雪。目前,全国秋粮收获已近尾声,阡陌田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今年秋收过程中发生的两起“拾秋”事件引发关注:一是河南某地一家农业公司机收刚结束,一大批农民就聚集在地里捡拾遗落的玉米;另一是一个老人在刚收完花生的地里捡拾花生时被旋耕机碾压身亡。这两起事件告诉我们,各地要引导农民有序捡拾粮食,更要帮助农民提高安全防范意识,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。
秋天是丰收的季节,也是“拾秋”的最好季节。所谓“拾秋”,是指捡拾遗落在地里的庄稼。在过去粮食短缺的年代,“拾秋”是一道独特风景线,是很多人童年时期的回忆。当时,粮食收获主要靠人工,需要单独进行收割、转运、脱粒、清选,综合损失率可能超过10%,“拾秋”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。每年秋收过后,农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是男女老少一起出动,拿着各种各样的袋子、篮子和“粪耙子”等工具,到地里捡拾遗漏刨剩的麦穗、稻穗、玉米棒子、豆荚,刨红薯、捞花生,捡拾的粮食归自己所有。有的家庭为了多捡一些粮食,就在地里烤红薯、烤土豆、烤花生吃,吃饱了接着捡。在农村集体经济时代,“拾秋”组织有序,先由生产队组织队里农户捡拾一遍,再把地按人口分给各家各户再捡拾一遍,然后再放任外村人去捡拾。农民不仅捡拾粮食,还捡拾秸秆当柴烧。经过几轮捡拾,地里干干净净,几乎没有什么损失浪费。
与以往比较,现在农村“拾秋”现象比较少见。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,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,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,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0公斤以上,实现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4亿人“吃不饱”到现在14亿多人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,人们不需要再去地里捡拾粮食解决温饱问题。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,小麦、水稻、玉米机收率分别超过97%、94%、78%,机收率越高,损失率越低,地里可捡拾的粮食就越少。此外,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务工,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,很少有人会花费时间去捡拾粮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