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,我们在统计基金份额变化的时候,有一个惊人的发现:
今年2季度,普通股票型+偏股混合型基金一共被赎回了269亿份,三季度赎回扩大到586亿份。
586亿是什么概念?
上一次这么大规模的基金赎回潮,还要追溯到2015年3季度,
当时投资者被“股灾”吓的慌不择路,赎回了777亿份,但随着抄底大军的加入,随后两个季度又回到了申购状态。
如果按照赎回的持续时间来算,
上一次连续两个季度以上的赎回潮,是在2012年到2014年,退潮期持续了整整三年。
前段时间,我们在统计基金份额变化的时候,有一个惊人的发现:
今年2季度,普通股票型+偏股混合型基金一共被赎回了269亿份,三季度赎回扩大到586亿份。
586亿是什么概念?
上一次这么大规模的基金赎回潮,还要追溯到2015年3季度,
当时投资者被“股灾”吓的慌不择路,赎回了777亿份,但随着抄底大军的加入,随后两个季度又回到了申购状态。
如果按照赎回的持续时间来算,
上一次连续两个季度以上的赎回潮,是在2012年到2014年,退潮期持续了整整三年。
时间回到当下,情况又发生了变化,
以前,行情不好,资金不仅会从主动基金中撤出,也从股票ETF中流出,
而如今,同样的大熊市,一场资金大迁移却在轰轰烈烈地上演:
主动基金黯然失色,被动基金蓬勃发展。
看看下面这张图,
2021年三季度开始,股票ETF份额已经连续9个季度正增长,资产规模从8000亿攀升到1.4万亿,增幅达到75%,
在迈过1万亿大关后,股票ETF就在不断加速膨胀。
第一个5000亿,用了15年,
第二个5000亿,用了3年,
第三个5000亿,可能只需要1年。
除了场内股票ETF,场外的传统股票指数型基金份额也在稳步攀升,只是势头没有股票ETF那么猛。
至于是谁推动了这波浪潮,我们很难具体测算,但模糊的猜测,大概有这么几股力量:
1,原来买主动基金的基民,对明星基金经理的信仰坍塌,将一部分资金转移到指数基金,
2,原来买股票的股民,用主题ETF替代个股,将一部分资金转移到指数基金,
3,大型金融机构通过指数基金入市,比如前两天参与救市的“国家队”汇金。
01
世道变了
你可能会奇怪,这两年,上证指数跌了12.83%,沪深300跌了24.18%(从2021年三季度到2023年三季度末)。
同样是跌,为什么被动基金受追捧,主动基金就被嫌弃?
答案很简单,四个字:超额没了。
市场虽然不好,但基金经理的平均表现更差,最近两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跌了27.12%,全面跑输大盘。
但抄底的人一抓一大把,
与其买主动基金,不如搞点费率低、不漂移、灵活的指数基金。
于是,人们把沪深300ETF买成了A股历史上第一只千亿指基,让科创50ETF份额直接翻了个倍,目前规模也超过了900亿。
除了“抄底党”,还有越来越多人发现,一些专注赛道的“顶流”,根本跑不赢行业指数。
比如已经离任的蔡嵩松,
下图黄色阴影面积是诺安成长相对半导体指数的超额收益,
在上涨行情中,蔡团长和半导体指数互有胜负,但最终也没跑赢半导体指数。
下跌行情中就明显落后了,黄色阴影面积稳步扩大,基金持续跑输。
不可否认,这个市场上,依然有很多优秀的基金经理,
只是对普通人来说,从几千个人中挖到值得长期信赖的基金经理,并不比选个指数更容易,
尤其是在一个主题不断轮动、均值不断回归的市场中,这个难度更是指数级上升。
02
超额的周期
超额消失之后,紧接着的问题就是,这是暂时的,还是永久的?
要搞清楚这个问题,我们得先问问:主动基金的超额到底来自哪里?
说到底,是几个因素形成的合力:
1,在一个散户主导的弱有效市场,机构拥有更专业的投研能力
是不是很讽刺?
那些让散户亏钱的原因,比如竞争不充分、信息不对称等等,正好就是基金经理获得超额的主要来源。
2,大量增量资金涌入,机构统一的审美形成抱团共识(比如偏好高成长股),容易把泡沫吹大,普通股干不过机构重仓股
3,股票仓位低于指数基金,熊市中有一定的缓冲垫,减仓也更灵活
4,打新收益,尤其是2019-2021年,注册制带来的打新红利增厚了主动基金收益
...
历史上,机构的超额主要出现在这两个时间段,
2010年到2014年,主动基金的配置思路偏向均衡,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是选股。
2019年到2020年,主动基金开始拥抱偏离,押准赛道、风格、行业或者主题,成为超额的源泉。
如果画一个走势图,你会发现,超额也有一定的周期性,
长的可能有3年,短的可能只持续1年。
只要这个市场没有实现高效定价,在这一轮结构性泡沫彻底出清后,我们或许依然能看到主动基金的再次崛起。
03
美国经验
只是,留给主动基金经理们的时间可能不多了。
理论上,在一个高度有效的市场里,所有公开信息都会快速反映在股价中,不管你怎么折腾,都很难赚到超越市场的钱。
因此,主动管理无法获得超额收益,被动管理将会成为主流。
美国经验常被拿来作为指引。
根据标普道琼斯指数的数据,在过去10年时间中,美国83%的主动管理型大盘股基金的表现落后于标普500指数。
美国指数型股票基金也在2019年迎来拐点,管理规模史上首次超越了主动股票基金。
而市场走向有效的一个标志是,机构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。
2020年以来,美股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稳定在60%左右,养老金和公募基金的长足发展是美股机构化程度高的重要原因。
对比A股,这些年,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正在不断提升。
据华泰统计,截止今年6月底,A股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达52.5%,而2015年,这个数字还不到10%。
伴随着A股机构持股比例的上行,A股机构交易占比也在稳步上行。
2008~2015年,A股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基本在10%-20%区间,个人投资者贡献的股票交易额占比高达80%-90%;
当前,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接近40%,与韩国、中国台湾股市基本相当。
除此以外,美股ETF大繁荣,还离不开买方投顾的蓬勃发展。
美国公募基金规模的80%,都是通过独立投资顾问配置给客户的,而投资顾问天然更喜欢那些费率低廉、持仓透明的指数型产品,以便于进行资产配置。
在国内,买方投顾才刚刚起步。
未来,如果以投资者利益优先的投顾产业能发展起来,国内ETF可能才会迎来真正的爆发。
【更多阅读】
为什么买指数?| ETF独家工具箱| 指数定投指南| 关于估值的一切| 主动VS被动怎么选?| 溢价与套利
沪深300| 中证500| 中证1000| 医药指数家族| 医药基金怎么选| 港股医药| 双创50| 白酒指数| 泛科技指数| 半导体指数| 央企指数| 军工指数 | 消费指数 | 消费红利| 人工智能| 红利指数| 红利低波| 同业存单指数| 指数增强宽基版| 指数增强行业版
海外QDII投资大全| 海外半导体| 中韩半导体| 印度基金| 越南基金| 海外医药基金| 美债基金| 日本基金| 黄金 | 标普500
点个「在看」再走吧